“蒲公英”实践团:红色文化润童心,多维融合促支教

撰稿人:薛红波、王丽梅发布者:庾添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机械工程学院“蒲公英”支教实践团以创新形式在无锡市景贤社区、胡埭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系列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旨在推动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引导社区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激扬时代新声。

以史为鉴厚植文化根脉,城市记忆淬炼青年担当

实践团13名成员于7月赴无锡博物院开展了“以史为鉴淬思想,文化赋能促支教”文化溯源之旅。历史陈列展厅中,崧泽文化陶罐刻纹揭示先民智慧,近代工商展区“布码头”“钱码头”史料解码城市经济基因;革命展区内,“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浮雕与抗战文物无声诉说着无锡儿女的信仰力量。科技人文展区中,“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手稿与航天模型,串联起科技报国情怀与无锡实业精神的时代共鸣。实践团成员通过文物对话历史,以城市发展为坐标锚定青春责任,他们表示:“先辈的奋斗精神激励我们以文化赋能支教,将无锡的创新基因融入红色教育,为支教实践活动积蓄文化动能。”

沉浸研学活化英雄史诗,非遗团扇绘承红色薪火

实践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为主题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通过抗战历史影像、战役动态地图及纪录片《最可爱的人》片段,生动再现长津湖战役的冰血鏖战与黄继光、杨根思等英雄的壮烈事迹。引导青少年们在互动问答中感悟“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课程创新融入非遗团扇创作,青少年们以五彩画笔勾勒志愿军冲锋英姿,以金色墨迹书写“抗美援朝精神永存”,将五角星、和平鸽等元素与千年团扇技艺结合。实践团成员冯迪迪表示:“‘红色课堂’融合模式让非遗技艺、数字技术、文艺创作成为红色文化传播新载体,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

情境体验追寻长征足迹,浸润童心共筑精神丰碑

实践团推出“红色长征故事会与沉浸式体验”主题教育课程。以“时空导游”身份,带领孩子们穿越历史烟云,当讲到湘江战役时,投影幕布实时呈现战场态势图;解析“金色的鱼钩”“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故事时,通过情景模拟和细节描绘,重现老班长为伤员钓鱼的奉献精神以及红军战士帮助乡亲挖井的为民情怀。互动环节中,“长征里程”“红军人数对比”等知识竞答激发学习热情,“小红军冰箱贴”奖励深化记忆。课程设置“重走长征路”情景模拟游戏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等历史节点转化为趣味关卡,儿童以小组协作规划路线,护送“革命火种”抵达会宁。活动实现从历史认知到实践体悟的跨越,推动红色基因从“概念传递”升华为“情感认同”。

“蒲公英”支教实践团以“历史探访+文化赋能”“红色课堂+非遗技艺”“情境体验+故事共鸣”的多维融合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红色教育体系。活动累计覆盖百余名青少年,实现教学场域从平面到立体、认知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价值内化从理论到实践的三大跨越。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载体,推动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永恒光芒。

(机械学院  撰稿:薛红波、王丽梅;摄影:周恩沁;审核:王丽梅)

深入探究无锡文化

讲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主题课程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共同绘制非遗红色文化团扇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分享长征故事

“重走长征路”情景模拟游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