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子践非遗,紫砂为媒传匠心

撰稿人:江董玉发布者:庾添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

近日,爱尔兰学院"紫韵匠心传习社"中外学生文化传承团走进中国陶都宜兴,开展"紫韵传习·匠心传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紫砂陶艺为载体,融合非遗研学、技艺体验与国际传播,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为中外青年搭建起文化对话与价值传递的桥梁。

非遗研学溯源,感悟匠心密码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外学生开启"紫砂溯源"之旅。从紫砂泥料种类、制作流程、工艺和工具、名人大家、历代精品等方面的学习和观摩,团队成员们感受到宜兴紫砂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是历代匠人、文人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时代的风尚,绽放着艺术的光芒。一代代艺人名匠的汗水浸润泥沙,用心血成就精工。中外学生从中感受到"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与"匠心独运"的精神内核。留学生乐天表示:"紫砂壶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东方智慧,这让我对'中国式工匠精神'有了具象认知。"

文化交融互鉴,指尖传递文明

在蜀山古南街的非遗工坊,中外学生结对完成紫砂壶制作全流程,从”泥型工饰款“感受紫砂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在紫砂匠人指导下体验“打泥片”“拍身筒”“围身筒”“修整”“贴花”“雕刻落款”等核心技艺。中外学生共同设计融合甲骨文和外文的“和合杯”,贴饰或雕刻“梅兰竹菊”等样式。对外汉语教师崔文静介绍:"学生们以紫砂为纸,让非遗技艺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媒介。紫砂是泥与火的艺术,更是文化交融的媒介。我们的创作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注入国际元素,这正是‘守正创新’的实践。”

非遗赋能思政,增强文化自信

结合紫砂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团队在东坡书院开展"非遗中的马克思主义"专题党课。通过对比紫砂"泥料融合方成器"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共通性,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团队成员、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王晨分享:"当亲手完成一件紫砂作品时,我真正体会到'守正创新'不是口号,而是需要代际传承的实践智慧。活动将劳动教育、美育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引导我们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有担当的‘文化传译官’。”

构建育人品牌,输出中国方案

据悉,项目将形成《紫砂文化跨文化传播实践报告》,提炼“非遗+思政”教育创新模式,并构建“非遗传承+国际传播”实践育人品牌,以紫砂为‘舟’、青春为‘楫’,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路径,强化青年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指导老师江董玉表示:"从泥料到器成,从宜兴到世界,无锡职业技术大学的中外学子以紫砂为媒,在非遗传承中深化文明互鉴,在实践创新中传递中国声音。活动既是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是构建中外青年文化认同的生动课堂。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拥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传译官'培养机制,让中国非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打造“行走的中华文化名片”,助力中外青年在文化实践中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年智慧。

(爱尔兰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撰稿/供图:江董玉;审核:李湘)

博物馆参观

紫砂艺人讲述“东坡提梁壶”

紫砂制作体验

团队合影